索 引 号: 03520100A/2023—00013
信息分类: 区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3-04-18 16:31
标题: 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同市平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文号: 平城政发〔2023〕13号
时效:

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同市平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18 16:31 来源:平城区人民政府
| | | |

平城政发〔2023〕13号

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同市平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大同市平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同市平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大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精神,全方位推进我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按照市委十六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建设“首善平城”“体育强区”为驱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展示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方位推进平城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深入实施《平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到2025年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全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一)全区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91.5%。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快发展。实现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开放率有较大提高,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制度。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三)体育组织网络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综合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老年、农民、学生、妇女、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达到每千人拥有2.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

(四)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把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日”活动和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不同部门、行业、人群体育组织参加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要以举办赛事活动为抓手,推广运动项目文化,普及运动项目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促进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广普及工间操(健身)制度和居家健身技能。

三、主要任务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普及活动。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重塑“生命在于运动”理念,让体育运动成为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的原则,组织户外活动、登山、健步行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坚持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乐的原则,定期举办综合性的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农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开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赛事活动,使日常性体育活动达到多样化、经常化和生活化。进一步发挥好老年人体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健全完善社区老年人健身组织,持续开展老年人体育运动会,推广太极、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养生活动。

(二)全民健身惠民行动工程。每年有计划地培养群众健身需要的、业务技能过硬的、年轻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项目“六进”公益活动,即: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社区(农村)、进家庭,面对面、手把手教授群众掌握健身技能。拓展体育赛事交流,开展健身“进军营”活动,丰富军民共建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和支持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场馆、村级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开展体质检测、专业指导、健身运动、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全民健身工作宣传、网络赛事活动等。推动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区级建有各类协会,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或全民健身指导站并有专(兼)职体育工作者(体质测定指导员),社区(村)普遍有体育健身组织或队伍,并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或文体活动点,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网络以及充满活力的运动机制。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形成城乡居民自愿参与、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民间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社会化。

(三)着力打造精品赛事引领工程。以举办赛事活动为抓手,推广运动项目文化,普及运动项目知识,以赛事树形象、以赛事促旅游、以赛事拉动产业消费,提升大同平城的影响力。强化赛事活动顶层设计,在内容结构上形成纵向覆盖区、街道两级,横向囊括单项赛事、人群运动会、科学健身指导等具有“大同元素”的服务网络;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场内与场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竞赛模式;在时间安排上形成“白+黑”“5+2”相交叉的活动布局。

(四)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环境品质。贯彻省市全民健身“十四五”实施计划和《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齐健身设施短板的实施意见》,发挥重点体育活动区、大型体育场地、健身休闲设施、品牌赛事活动等空间聚集的综合优势,在市重点打造“一中心、两公园”体育空间(市体育中心,御河体育公园、文瀛湖体育公园)的基础上,推动改建大同工人体育场和大同体育馆,形成御东、御西、御河带齐头并进的健身标志性区域。多措并举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用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支持租赁用地等方式充分挖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用地潜力,建设足球场、网球场、游憩性体育场等一批兼具时尚元素场景的过渡性体育场地。加强健身设施和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的功能整合,建设楼宇职工健身驿站,借力我市万达、百盛、东信等商圈,试点打造一家都市运动中心。用好城市零星土地,盘活路桥附属、建筑屋顶、地下、边角地等“金角银边”,推动建设贴近市民、方便可达、面向公众的非标准健身设施。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符合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方式建设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完善财政补助、服务收费、社会参与管理运营、安全保障等措施。

(五)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重点推动青少年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举措落实落地。坚持体育项目进校园,探索形成“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建设,抓紧抓好体育后备人才的发掘、培养和输送工作。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推动体卫融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充分利用卫生体育一个部门的优势,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加大体医融合知识的宣传,重视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促进体旅融合。通过“体育+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气候环境优势和古都文化等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在旅游景点、旅游项目推介中增加体育元素,促进体育休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作用,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工协作,推动全民健身重大政策落实落地。各街道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评价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到政府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通过完善考核机制,不断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多渠道对参与全民健身的激励方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培养和奖励。创新拓展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和渠道,定期举办基层健身管理骨干培训。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学校体育教师、健身爱好者从事全民健身工作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区级和街道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大基层健身组织在政府购买健身赛事活动服务的比重,形成多元投入全民健身事业的新格局。

(四)实施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在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区卫体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动实施。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完成本级实施计划的推进情况和重点任务各项指标数据的达标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职责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保障和绩效情况、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达标情况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等实施效果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向区人民政府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