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平城》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07-04 15:02
标题: 刘晋川 | “梁林”山西古建筑考察之旅与大同城墙
文号:
时效:

刘晋川 | “梁林”山西古建筑考察之旅与大同城墙

发布时间:2025-07-04 15:02 来源:平城文学期刊
| | | |

1933年9月4日下午4时,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及服务人员,从北京西直门乘坐火车前往山西大同考察古建筑,历时16小时到达大同车站。由此,开始了为期20余天的大同古建筑调查,详细测绘勘察了大同古城墙、华严寺、善化寺等。期间还考察了云冈石窟、应县木塔。

梁思成、刘敦桢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纪行中这样描述古城:“大同内城方形,明洪武五年,徐达所筑,景泰天顺间,复增南北二城,为明代北边之重镇。余辈自车站入外北门,左右皆营房操地,极目所及,民居绝少。入内北门,始有商廛。街两侧旧式商店前,有雨搭,下承以柱,略如短廊。屋上烟囱,覆铁制之顶,若小亭,方圆不一,颇别致。时雨益剧,道泞泥不便于行,至四牌楼,为城内交通中点。折西为清远街,经钟楼,再西南,至华严寺。”

此行原计划先赴云冈石窟,调查北魏石刻建筑样式,然后返大同城测绘各古寺。但巧遇下雨天,道路泥泞,不便前往。工作安排做了调整,先测绘、拍摄华严寺,再赴云冈石窟调查3日,后返大同开始调查善化寺、华严寺,历经7日,测绘、摄影工作基本完成。之后由梁思成拍摄明代钟楼,东门、南门、西门城楼,并测绘了大同鼓楼、东门南门城楼。

这次大同古建筑考察成果发表在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第四卷第三、四期。其中,对大同城墙城楼也有比较详细的考察记录,现摘录一段:“大同城之沿革,据清道光十年大同县志,及图书集成考工典所载,现城系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之南半增筑。城作方形,每面辟门一,各建城楼其上。又建角楼四,敌楼五十有五。其西北角楼曰乾楼,八角三层,最称雄壮,清道光初犹存。今角楼敌楼俱亡。北门城楼,于数载前毁后重建,俗恶不堪。唯东南西三门楼,尚未全毁。诸楼平面,俱为凸字形,外观结构,亦皆一致。据余辈所量东南二楼之平面尺寸,各间面阔进深,虽略有参差,为数极微,足证此二者系同时所建,县志所述,信非虚妄。惟二楼年久失修,梁架之一部,暴露于风雨中,距毁灭之期,已日近一日。此外仅西门城楼,保存稍佳。”

“细部结构,与大同辽金诸例异者,如础石上已有简单之覆盆。各层之柱,据目测所得,俱无生起。阑额之前端,伸出角柱外部分,东南二城楼均刻简单曲线,惟西门城楼,与北平明清建筑之霸王拳,极相接近。普拍枋之高,亦已增大。其伸出角柱外部分,在平面上,两角刻凹线,与正定阳和楼,赵县石佛寺塔,定兴县大悲观三处,完全一致。后二者据铭刻记录,确为元代遗构,故大同诸城楼所用普拍枋之手法,当为元式之遗留。”这份报告为他们编著《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是近代中外建筑学者研究大同城墙城门最早最专业的论述。

岁月流转,距梁思成考察大同古建筑19年后,在北京,1952年2月,梁思成与陈占祥共同提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的方案。其中,他们提出了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平衡城市原则,也即著名的“梁陈方案””。他们建议,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同时保留旧城,保护文物遗址,突出古都风貌,将其建成风景优美、宁静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内外城墙和护城河可改造为环城立体公园。北京的城墙,加上那些美丽的城楼,更应称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人民的璎珞了……北京峋峙着许多壮观的城楼角楼,站在上面俯瞰城郊,远览风景,可以供人娱心悦目,舒畅胸襟……城墙上面面积宽敞,可以布置花池,栽种花草,安设公园椅,每隔若干距离的敌台上可建凉亭,供人游息。由城墙或城楼上俯视护城河与郊外平原,远望西山远景或禁城宫殿,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园之一 —— 一个全长达三十九点七五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然而,京城并未采纳“梁陈方案”。1954年后,京城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形势陡然逆转,城墙最终被决定拆除,牌楼被决定拆迁。

彼时,大同市城市建设规划向西发展,西门外先后建起医院、公园及不少新楼房。为了加大东西方向道路通行能力,先拆掉四牌楼、西城门、城楼、瓮城和大西街的钟楼,接着拆掉东城门、城楼和瓮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同只有雄伟的南城门和城楼孤零零地幸存下来。当时大同城南建设快速发展,先后建成大同制药厂等数十家企业及事业单位。每当上下班时间,南城门十分拥堵,行人只能推着自行车缓缓进出南门。于是,在1964年拆除了南城门、城楼、瓮城及南小城的北门文昌阁。接着拆掉南小城的小东门、小西门、小南门,缓解了市内南北流向的交通压力。1979年,为拓宽南街及南关道路,主城门最后一个城门洞被拆除。

为了交通方便,大同城墙不但拆掉四个城门,还先后在四面城墙上挖断11处城墙,拆出11个路口,修通连接城内外的道路。这样做交通是方便了,但城墙被截成了互不相连的14段。

所幸的是,1981年2月,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大同城墙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8月28日大同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员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保护大同古城的决议》。城墙保护列入其中,不准再拆毁、取土、挖洞,内外侧包括已毁地段各控制14米(城墙高度)。在条件允许时,动员全市人民修城墙和城门楼,把垒了院墙、盖了小房的城墙砖再送回来。2000年3月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大同古城保护条例》,此条例通过的当月,山西省便批准实施。《决议》和《条例》的制定把大同古城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实践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了古城环境及古城墙人为的毁损。

截至2009年4月,原周长7240m的明清大同府城城墙还剩约5078m的夯土墙,占原城墙长度的70%。大同城墙历经千年,经过战争的破坏、自然的坍塌、人为的毁坏,虽然残垣断壁却依然昂首屹立。

整体来看,明大同眀朝府城城墙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保护得相对较好。中国历史上数千座城市,城墙保存比较完整的城市已经凤毛麟角了。根据与现代城市重叠沿用而非城市遗址的初步调查,中国城墙尚存的都城级城市仅有:西安、南京、开封;城墙保存相对完整的府级城市有:大同、荆州、宣化、榆林、正定、襄阳、苏州、大理、永年、衢州;城墙保存完整的州县级城市仅剩:寿县、平遥、松潘、兴城、临海。

2008年,经过全面考古调查,大同古城主城墙夯土保存较好的墙体约占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保存一般的墙体约占总长度的三分之一,部分墙体尚存包砖及石条基础。就在当年,大同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决定》。2009年,大同市开始实施大同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由市文物局负责建设,山西达志古建筑保护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按照明代规制,坚持“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的文物修复原则,城墙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展开,在修复过程中,依据考古资料和确凿文献,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墙体用“三合土”夯筑,外包青砖。对原有土墙体,从外侧叠压逐层夯打,直到顶部,顶面铺砖;土墙体断开地段侧以框架连接,内外侧均包砌城砖,使城墙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90年前,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开启“梁林”的山西古建考察之旅与大同结下了不解之缘。岁月变迁,厚道的大同人始终没有忘记先师们的功绩。近年来,大同古城保护与修复有赖于他们留下的宝贵资料及“梁陈方案”的理论。于修复城墙的同时,在东城墙外建立了全国第一座梁思成纪念馆,该馆是一个下沉式的两进四合院落,占地面积1210平方米,于2011年9月对外开放。馆内以大量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思成的家世、学识和成就,特别对梁思成一行来大同调查古建的那段历史进行了充分展示。

修复大同古城墙是缘于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但如果只为保护而保护,毫不考虑现代人心灵释放的需要,城墙仍被高楼包围和各种建筑物遮挡,人的生存环境同样会在逼仄中遭受压抑。因此,大同城墙修复与周边环境治理同步进行,拆迁带来的巨大代价,也换来了古城新的活力。

修复后的大同城墙,护城河碧水环绕,绿化带风景如画,展馆、景点星罗棋布。古城历史风貌得到了恢复,文物得到合理保护,百姓环境、民生得到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显著提高。

2024年7月,凤凰网制片人联系到《大同城墙影像》作者刘晋川,邀约他在凤凰网《把时间交给山西·大同》的节目中与前故宫博物馆院长、文物专家单霁翔先生一起出镜录制节目。2024年8月6日伴着初升太阳,单霁翔先生与刘晋川一起登上城墙,在宽阔城墙上骑着旅游观光自行车,边走边讲述大同城墙的前世今生。单霁翔先生说:当年梁思成先生愿景里的“古城公园”北京没有实现,大同实现了;梁思成先生主张的一座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映成辉的理念大同正在实践。称赞《大同城墙影像》的出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凤凰网《把时间交给山西·大同》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记忆,一代人的幸福,总有一代人的付出,大同这座城因中国建筑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的大同古建筑考察之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建资料;也因他们的走过的足迹,更加名声远播、熠熠生辉。

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陈占祥他们对于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钦佩和敬仰,今天,我们保护好大同古建筑,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先生们最好的纪念和告慰。2016年大同城墙成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已成为大同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今,重走“梁林路”是游山西的热门旅游线路,来到大同登城墙已成为旅游打卡地,走在城墙之上欣赏古建之美,感受千年古城历史文化之厚重。

2024年11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论坛上发布的《2024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SIC)报告》中,列举出7个2024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城市,大同市以千年古城的建筑之美入围。

作者简介

刘晋川 ,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中国文艺报》《人民摄影报》《山西画报》等发表作品。2011年、2012年在大同、太原举办“戏剧‘活化石’雁北耍孩儿——刘晋川摄影作品展”。2014年、2015年在大同、太原举办“百位大同文化人物肖像——刘晋川摄影作品展”。2015年做客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2014年出版《大同文化人影录》,2019年出版《雁北耍孩儿记忆》,2023年出版《大同城墙影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