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平城动态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11-27 10:37
标题: 平城区:锚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助力大同市“文化之城”建设
文号:
时效:

平城区:锚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助力大同市“文化之城”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27 10:37 来源:山西法治网
| | | |

平城区作为大同市核心城区,承载着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厚重历史,是区域文化遗产的核心富集地。近年来,平城区通过实地踏勘、案例复盘、数据核查等方式,围绕区域内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展开工作,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瓶颈、探索了可持续路径。

梳理文化遗产核心资源,形成分级保护体系

通过全域普查,现区域内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0处、省级19处、市级17处、县级5处,未核定不可移动文物140余处,涵盖古建筑146处、古遗址21处等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北魏—辽金—明清”三朝文化层叠加的独特资源优势;同时拥有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9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23项、区级59项),非遗工坊2处、县级非遗传承人32人,涵盖传统技艺、民俗、音乐、表演艺术等多个类别。其中,北魏平城遗址作为古代“里坊制”城市规划的实证,与15公里外的云冈石窟形成“都城—宗教艺术”联动体系,历史价值突出;辽金时期的华严寺“减柱造法”、明清古城墙军事防御体系,构成完整的古建艺术谱系,为保护传承提供了丰富载体。东南邑街区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对地下管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优化街区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提升街区的生态环保性能。将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全部埋入地下,避免空中管线对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确保街区整体景观的完整性与古朴性,成为“北魏里坊活化石”。

围绕文旅融合常态发展,形成活化利用模式

通过“非遗展”“年货大集非遗区”等方式推动非遗贴近现代生活,有效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静态保护多、活态利用少”“单点开发多、系统传承少”等问题。在古城东城墙修缮时,创新性地保留了原夯土墙体,并精心设置了9处文物展示区,将城墙建造过程中使用的古老工艺、出土文物等进行展示,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呈现城墙的历史信息,让游客直观感受城墙背后的历史底蕴。在城墙内部建设了雕塑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众多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雕塑作品,涵盖了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明清时期的民俗风情雕塑等,生动展现了大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发展脉络,年接待游客量超27万人次,成为传播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引入文创、餐饮等现代业态,融合传统文化肌理,探索古街新生、时尚创新的方式,自2023年开街以来,迅速成为大同文旅新地标。2024年,该街区接待游客量达18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2.5亿元,占古城旅游总营收的35%,极大地推动了古城文旅经济的发展。街区内汇聚了艺术展馆、非遗文创、区县主题馆、创意餐饮等多元业态,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漫游式生活街区,成为大同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推进非遗文化生根落地,形成共建共享路径

在马家小村、小石子景区建设“非遗文创集群”,形成陶器、铜器等工艺品、文创产品“百工造办”等品牌,并推进乡村文创研学发展。国家级非遗“大同铜器制作技艺”构建起“技艺传承+创新转化+文化传播”的立体模式。在人才培育上,以师徒传承为核心,2024年带徒6人,其中吴剑冰、张立民、徐建萍3人已获区级非遗传承人认定;同时推进“非遗进校园”,走进大同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院校,通过兴趣课程与文化节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体验锻打、錾刻等工序,培育年轻传承力量。在技艺与产品创新方面,依托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深挖大同地域文化,将九龙壁龙纹、西周凤鸟等元素融入设计,研发出《九龙奋月》巨型铜火锅、云冈印象《回盼》茶海等200多个品种的产品,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批量制作能力,“盛宴如意火锅”“食簋工艺铜锅”斩获省级文创金奖。积极参与《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贸会等10余项国家级、省级活动,现场演示铜器制作技艺;利用电视、报纸、抖音等媒体,通过专题纪录片、短视频传播技艺细节,让大同铜器从“手工艺品”升级为城市文化名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